Trycan007:您的2016年余额不足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床缠缠绵绵翩翩飞
飞跃这红尘永相随(大声唱出来)
床问:你爱我吗?
我答:爱!
床说:那你不要离开……
我说:好的(心中窃喜)
NOW OR LATER? WELL , LATER……
每周总有四五天不想起床
每月总有20几天无心工作
然而,突然有一天
有人告诉我:2016余额不足
2016这几个字我还没写顺手
你竟然告诉我去适应2017
开玩笑吗
怎么可能让我适应就适应
该看的书还没看完
该找的对象还没找到
我以后不想再聊这个话题
一聊这个话题我就好悲伤啊!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没有做完
而是因为我们现代人都得了一种病
而且病得不轻
那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而是用于描述人们拖延的行为和状态。
“拖延症”的英文“procrastination”便是由pro(向前)和crastinus(明天)组合成的拉丁语procrastinus(向前推到明天)而来。这个单词的拉丁语词源和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古训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拖延症”古已有之,中西皆然。
“拖延症”患者(procrastinator)并不一定是“懒鬼”(lazy bones),很多成就杰出者更是出名的拖延。
达芬奇便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拖延症”患者。他的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画了四年,《最后的晚餐》画了三年,均远超客户规定的交稿时间,去世时手中还有五六幅作品未交付。他曾在日记中宣泄道:“告诉我,告诉我,到底有哪件事情完成了?”
《冰与火之歌》(热播美剧《权力的游戏》原著)的作者乔治马丁因拖稿遭粉丝频频抱怨,有媒体甚至说他“简直创下了拖延症之最”(likely setting some sort of record for procrastination)。一位密切关注马丁行程的粉丝说,他在“竭尽全力回避下一本书的写作”(he is doing everything in his power to avoid workingon his latest novel)。
对不少“拖延症”患者来说,“deadline(最后期限)”恐怕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确,不少人都体验过在最后期限前灵感迸发、效率惊人的巅峰状态。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就曾说:“我爱最后期限。我爱它们飞驰而过时的呼啸声”(I love deadlines。 I like the whooshingsound they make as they fly by)。
由此看来,我们要在最后期限前完成2016年的新年决心,倒也不乏可能。
Trycan007:时间像是有加速度一般前进
文章首发表于:2016-12-1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