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ver:明天,中美之战将迎新的关键点
冲突不可避免,索性不再畏惧。
3月26日,中国版原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上市,在中美贸易大战的背景下,人民币打破美元之于石油垄断的尝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对华贸易备忘录”之前的“钢铝关税”事件中,特朗普曾宣布“只有中国不会被豁免”。当时,便有分析认为“中国版原油期货”是事件的导火索之一,而针对中国,特朗普将做出更多动作。
中国版原油期货是带着重大使命登场的,它以人民币计价,可以转换成黄金,向所有国际投资者开放。而在此之前,世界近98%的原油交易都与美元挂钩,美国直接决定着石油的价格。
美元的全球霸权中,石油定价权有着重要地位。过去的100多年间,石油的定价权也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命脉的关键点之一。
石油定价权经历过三个不同时期的阶段,起初由跨国公司主导,其后由OPEC组织定价,1986年至今则是由期货市场定价。
OPEC主导期间,因为中东战争的关系,美国曾陷入石油危机。这之后,美国决定将石油与美元挂钩,并通过一系列政治与经济手段,实现了原油期货价格决定市场基准价格的基本盘。
如今,纽约WTI原油期货和伦敦Brent原油期货市场,垄断了全球98%的原油期货交易,而这两个市场都以美元计价,这给美元创造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其他国家购买石油,必须用自己的货币兑换美元,再通过美元购买石油。这一体系之上,美国还实行这样的货币体制:对内实行严格的美元管控,对外则“开闸放水”。
通过石油交易,美国用印出来的钞票,换取其他国家的货币,再用这些货币进口产品,等同于用“只对外的印钞机”换回了大量真实存在的产品——这便是“进口石油便是给美国打工”这一说法的由来。
这一体系里,主要石油进口国长期被动吃亏:由于本国货币在美国手里转一圈之后,还是以出口贸易的方式回归国内,因此进口国无法用大笔印钞的方式对抗,否则只会造成自身的通货膨胀。而釜底抽薪的方式,便是打破美元结算体系的垄断。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17年,中国平均每天进口原油843万桶。但在全球市场,中国从未掌握甚至参与石油的定价权。因此,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原油价格,不仅普遍高于欧美国家,还得经受美元的“剥削”。
打破美元之于石油垄断这件事,很多国家都尝试过,阿联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都曾推出自己的原油期货,但均未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另一个想干这事儿的萨达姆,则被美国的航母群送上了绞刑架。
相较此前的诸多尝试,如今中国的政治地位、军事实力、金融体系均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版原油期货,也被认为是断美国财路的最强对手。
除杀入石油结算系统外,中国还希望藉此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并且将石油的经验拓展到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其他商品期货品类,推动国内期货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人民币体系的大面积国际化。
因此,甚至有评论称中国版原油期货是事关国运的关键一役。
因为牵扯甚广,中国版原油期货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但不论结果如何,中国希望重新定义规则、掌握话语权的决心已经一览无余。
这场“国运战”还未展开,中国便遇到了另一场战役——与美国的贸易战。
本质上看,所有的冲突都基于同样的问题,问题核心在于:中国希望和平崛起,但大国的历史上从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
如果中国安安心心卖锅碗瓢盆、鞋帽衣服,满足于用廉价劳动力换取世界工厂的“美名”,那么没人会打贸易战。而中国要转型升级、让技术和品牌成为核心驱动,参与世界贸易利润重头的瓜分,美国则势必要阻止。
近两天,已有很多媒体分析了“中美贸易战”的必然性——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曾直面封锁、打压、血淋淋甚至战争的威胁,中国也不会例外。
实际上,冲突全面升级前,中国已经在“血淋淋的压迫”间“偷得”了近20年的发展时间。
中国经济依托全球产业格局,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中国的体量决定了庞大的经济规模,这种规模的输出,会对世界产业既有格局形成强烈冲击,大举“侵蚀”跨国公司的利润。
美国很早便预见到这种情况,因此,对于中国经济的“压迫”是必然事件。
没加入WTO之前,中国的企业和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可谓不堪回首。上世纪90年代,美国动辄以“最惠国待遇”为条件威胁中国,各行业的贸易战长期充斥着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彼时密集的打击中,中国出口型企业简直是夹着尾巴做人:被无端收取大量莫名其妙的税不说,甚至还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忍受。
不仅贸易,政治、军事上,当时的中美关系也相当紧张,以至于“911”事件后,不少国人产生了病态的幸灾乐祸的心理。
“911”事件的同一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也迎来了比较“幸运”的发展期。
那之后,从中东到北非,从恐怖主义抬头到种族主义的持续放大,美国遇上了一系列不可测的事件,导致分身乏术,放松了对于中国的“压迫”,期间还适时调整了与中国的关系。
也正是这段时期,迎着国际化的浪潮,中国的经济和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成就,离不开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国家的方针与战略,也离不开一个较为“良好”的国际形势。
但中美都知道,这样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当其他矛盾放缓时,美国开始重新重视“中国问题”,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曾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奥巴马的“重返亚洲”战略更是将一切放置明面。
或是出于美国精英阶层的压力,之前的美国政府的对华新政更多停留于纸面,而当单边和孤立主义倾向明显的特朗普上台后,事态全变了。
就公开信息看来,特朗普一直“不喜欢”中国。在他还是个商人的时候,就总说“中国在坑美国”。
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对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收关税之前,特朗普已经搞了很多动作,华尔街很早便担心中美紧张的局势会影响美国公司的在华利益。
除经济、贸易手段外,特朗普还命海军驱逐舰闯入中国南海,并且重提“台海问题”,总之怎么能恶心中国就怎么来。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就预见到了这样的大势并且做出了针对性部署。
回顾中国近两年的经济大事件,其中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
1
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拉动,用国内市场的增长替代国际市场
2
供给侧改革,从生产端解放生产力
3
消费升级,拉动内需
4
精准扶贫,减小贫富差距,提升民众消费能力……
这些大的战略之下,还包含了诸如“BATJ”回归A股等“小细节”。
国家在尽可能地聚焦内需市场,降低国际贸易关系对于经济的影响,但美国的动作之快,依旧令大多数人始料未及。
中国有清晰的逻辑线,特朗普的行动路线同样清晰:从减税、制造业回流、边境墙,到撕毁各种条约,特朗普始终在用单边主义的方式,迎合包括蓝领在内的美国普通民众。
签署备忘录的电视直播中,特朗普称看待中国是朋友,而在美国民间,有一个词更加精准——frenemy,friend和enemy的结合体,表面上的朋友,实际上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敌人。
出于这样的舆论背景,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得到了不少民众的支持。
此前,国内媒体分析认为,中国的反制是针对美国的农业人口,目标直指特朗普的“票仓”,但结合美国媒体的报道看来,蓝领和农业人口对于特朗普的决策普遍赞同,而反对的声音更多来自跨国公司和精英阶层。
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抛开大选阴谋论,特朗普是被蓝领工人们送上台的,他的单边和孤立主义,实际代表了该群体的理念,而对华政策,也是该群体矛盾的宣泄。
美国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大的赢家,但赢家群体中也分强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跨国公司和精英阶层在全球寻找成本洼地,并将利润转化为创新的动力。而美国的蓝领或是草根阶层,则完全被排除在这种利益分享之外。不仅如此,就业机会还转向了类似中国这样的“洼地”,以至于美国蓝领阶层大规模失业。
全球红利属于精英阶层,普通民众成了受害者,在美国,这种利益分配的矛盾长期存在。换置国内,你可以解读为精英阶层分享了房价的利益,而普通阶层不仅难上车,还因此带来了一系列医疗、教育资源的分化。
因此,反全球化浪潮的呼声,在美国的普通民众中很有市场。
特朗普是带着解决这种矛盾的使命上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之下,特朗普做了一系列针对蓝领和普通民众的举措。
事实证明,相较前几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个标准的实干家。为了制造业回流,将就业机会带回美国,他将企业税一刀直接砍到了15%;而其“单边贸易”策略的目标,不仅直指中国,还将欧盟、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盟国”得罪了遍。
特朗普不怕贸易战,商人出身的他曾多次宣称,贸易战对美国是好事,美国可以轻易获胜。从目前的局势看来,中美贸易战中,中国确实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
美国的预计征税领域和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政策,都是精准打击和干扰中国新兴高科技产业。而中国的反制牌,比如限制美国大豆进口,对于其本土的影响并不大——美国一共300万农业人口,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的1.2%。
在美国的主要行业,高科技产品领域,中国很难对其大幅度提高征税,因为中国目前还很需要这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其中的不少“内核”,国内还不能自主生产替代品。
甚至,中国之前还一直要求美国放开对于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出口,不要始终针对中国搞封锁。
细化到苹果、高通等知名公司,中国的选择同样两难。以苹果为例,其下游连接着一众中国供应链公司,产品的组装、生产都在中国,经由中国的保税区出口流向世界各地。因此,向这些企业下手,对中国的伤害同样不小。
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担心的不仅是贸易战可能带来的损害,还有制造业这一核心优势被“取代”的危机。
3年前,华商韬略与北大联合举办商业领袖主题演讲“PKU Speech丨华商名人堂”,曾邀请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演讲中,陈启宗着重强调了美国制造业的威胁。
陈启宗认为:没有人比美国更有条件成为第一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大国第一需要资源、第二需要资金、第三需要科技、最后才是人力。前三点上,美国都握有绝对的优势,在唯一的弱势人力上,未来也有可能被AI和智能化工业所弥补。
世界的形势正由微妙转向动荡,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媒体认为,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希望以施压的方式,迫使中国加入“谈判”,以创造更利于美国的局面。而中国强硬的回应则显示,中国不想、或者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谈判”。
“不挑事、但绝对不怕不躲”,已经很好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多年韬光养晦后,中国崛起的锐意一览无遗。
对于国内的普通民众而言,中美可能出现的冲突虽是大事,却也不必杞人忧天。而对于各类分析和言论,华商君也想说一句题外话:
此前,王毅部长曾怒斥“精日分子”,该群体在中国只是少数,相比之下,“精美分子”的群体更为庞大。
近日,各自媒体的解读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奇的留言,比如:
这些留言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比如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确实有些没有兑现。但从另一方面讲,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未兑现承诺、甚至撕毁条约的事件,相较中国只多不少。而全世界加起来,也只能和美国的数量分庭抗礼——从TPP,到巴黎协定,美国都是想退就退,301调查和签署备忘录,更是将WTO一脚踹开。
作为后来者,中国愿意配合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但没人愿意只做低端附加值,永远是世界的工厂。
既然冲突不可避免,索性不再畏惧。
乐观点,目前我们至少开了个好头:中美冲突间,全球股票市场爆炸,投资人哀鸿遍野;A股虽然也跌了,但至少我们早就习惯了,不是吗?
adeleman:这基本上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是私下可以解决的 挑战石油美元的不是没有”硬汉痴汉“萨达姆 卡扎菲都干过
BTW 只是贸易战有必要把军舰开到南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