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二次独立站复盘中提到,由于选择方向错误,我在台湾的一站潜在市场太小,所以这两周我基本上忙于寻找延伸产品和美国站的装修。
在寻找延伸产品时,我发现了一款产品A。在虾皮方面,跨境商店基本上销售300台币左右,利润只有10%左右。然而,台湾有一家本地商店(尽管中国人也可能在销售,但从细节上看,它很可能是台湾人),但它销售1800台币,产品完全相同,但销量高于他们。
这是我想先说的一个重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刻板印象固化思维。比如拼多多就是低价,虾皮就是拼多多。
虽然环境确实是这样,但有人在拼多多和虾皮上卖高价产品,生活得很滋润。
在一个低价平台上,因为刻板印象,我们认为虾皮价格低廉,所以我们使用erp批量复制产品、标题、主图片和细节,然后刷几个订单。在发布了一些订单后,我们发现sb客户已经退货了。我们必须把钱倒过来。这真是一个垃圾平台!
越是形成共识去做一件事,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往往隐藏着另一个机会。
简单地说,当每个人都如此敷衍地对待产品时,你用心去做,其实你是异类,你就会得到表扬。
因为客户也是人,但企业不把客户当作“人”,此时我们站起来,给客户一张漂亮的主地图,整洁的细节页面,美妙的服务,然后,价格稍微高一点,客户会接受。
这让我想起了当时在厦门线下会议上,有人问国民兄弟,亚马逊现在不容易刷账单,你怎么做。国民兄弟说,你可以做faq,你可以做细节,做好,列表,亚马逊不仅可以依靠刷。
同样,我一直在虾皮上这样做。
做好标题、主图、详情页,前期价格和同行差不多,然后做广告。下单后,有了基本评价,再涨价。然后积累一些评价,然后提价。
当然,做好基础是不够的。如果你想支持更高的溢价,你必须想出一些不同的卖点,或者匹配销售和赠送礼物(我销售的所有产品都会赠送礼物,一开始我不会告诉客户。客户收到后,一般会感到惊讶,评价会更好)。
而当你把整个店铺当成一个品牌(不是那种杂货店)看运营的时候,顾客的信任度往往会更高,新产品也会更快下单。
这样,我提炼了当地卖家产品的优势,使细节更到位,突出卖点。然后我把产品A放在货架上,一开始卖了280。因为价格低,我在货架上的第一天就下了订单,一个接一个,每天都有三四个订单。后来,因为考虑到运费可能相对较高(可能导致损失),我没有等到第一个评估(因为我做的是当地的商店,从采购到运输到台湾将近15天),我把价格提高到1200,仍然可以下订单。
图片来源:微信
所以我还是相信这个策略还可以,因为我的店经营的比较仔细,所以没有按照上评价-涨价-上评价-涨价的方式慢慢来,直接调价比较粗暴。
综上所述,做好细节和服务,搭配独特的卖点,即使是低价平台也能卖高价。没有策略一定是对的。当每个人都把心思花在刷账单上(我从来没有刷过虾皮)时,你把心思花在产品上不仅更安全,还能创造更高的溢价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