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的三月,外贸行业却莫名其妙地刮起了一股冷风。“大量海外客户撤单”、“2023年春季外贸订单总体下降40%”、“空容器堆积如山,多年未见”...零零碎碎的话曾经充斥着外贸人士的朋友圈,甚至有人质疑各地组织的海外抢单浪潮效果不好,能拿回来的订单很少。
目前中国的外贸行业怎么了?深圳市硕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畅坦言,3月份的冷风始于港口堆积空置的集装箱,外贸行业仍在积极增长。然而,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所谓的“疫情红利”已经消失,外贸行业也在恢复正常。
然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对市场的温度和温度会有所不同。”低价值行业受到更大的影响,但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无论什么时候,不能跟上这个时代,被淘汰,被杀在海滩上都是不可避免的。”佛山新码电子技术总经理程震说。
01
港口:“十年用的箱子就够了”
集装箱相关变化作为贸易的“晴雨表”,一直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从“一箱难求”到空箱随处可见,也是外贸企业的真实感受。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球多个港口拥堵,新箱设备生产缓慢,集装箱供应紧张,刺激新集装箱制造。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调查统计,2021年中国集装箱总产量约653.3万TEU,较2020年增长107.3%。此外,2021年中国集装箱总产销量达到650万标准集装箱(TEU)达到历史峰值,而之前最繁荣的年景年产销量只有400多万TEU。
罗畅说:“疫情期间,航运堵塞,三年内建造了十年的集装箱,短时间内无法消化,在港口堆积是可以预见的。”。
海关总署局长余建华在3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回应了空箱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前期新集装箱投放量过大、国内堆放成本低、国外疫情缓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等。
盐田港是华南国际航线最密集的港区。在回应空箱堆积问题时,据说每年春节后都是传统的外贸淡季,行业内港口空箱堆积存量增加是很常见的。由于近两年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链运营速度放缓,海外市场存在库存过剩等问题。去库存因素促使华南出口在春节后比以往更晚地恢复。随着船舶公司空箱的持续回流,全国主要港口的空箱量略高于往年。
跨境发现,事实上,2022年上半年,随着集装箱市场所有权的增加和集装箱周转效率的逐步恢复,集装箱需求的下降非常明显,从集装箱制造商的生产和收入可以看出。中集团在2022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集团集装箱制造业务产销同比下降,其中干货集装箱累计销量为101.16万TEU(去年同期:190.85万TEU),同比下降约47.00%;冷藏箱累计销量为10.08万TEU(去年同期为13.00万TEU),同比下降约22.46%。
2022年上半年,中远海运集装箱业务也有所下滑。集装箱制造业务营业收入127.9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降12.41%。集装箱累计销量57.59万TEU,较2021年同期72.19万TEU下降20.23%。2022年初,新箱价格开始逐步回调。
02
需求:“欧洲单量腰斩”
“一箱难求”的日子已经过去,但2022年下半年,外贸企业开始出现“一单难求”的阶段性困境,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外贸订单波动较大。
义乌一家出口家居产品的外贸企业告诉跨境,2022年来自欧洲的订单量“减半”,明显感受到欧洲客户需求的下降,而来自俄罗斯和东南亚的客户订单正在快速增长。“2021年,欧洲客户的订单金额接近1000万美元,但2022年只有200万或300万美元,差距很大。”
另一家服装出口公司表示,去年下半年行业趋势预测不足,导致年底仓库积压数百万件产品,其中欧洲客户整体订单量大幅下降。
2022年,受地缘冲突持续影响,欧洲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指数持续上涨。高通胀使欧洲人的生活成本迅速上升,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抑制了消费者的需求。以英国为例,2022年4月至7月,英国通货膨胀水平创下40年来的新高,2022年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峰值同比达到11.1%。
与此同时,由于供应链紧张,海外零售商担心无货可卖,囤积大量商品,这些库存在2022年成为烫手山芋。据外国媒体调查,圣诞新年销售季结束后,几乎一半的英国在线零售商存在库存过剩问题。
欧驰首席执行官刘明阳告诉跨境公司,去年对欧洲需求下降缺乏预测。除了订单的影响外,另一个更大的影响是在转向东南亚和其他市场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痛苦的时期。然而,刘明洋也指出,海外需求已经开始复苏。去年圣诞节结束后,他的一位欧洲客户在仓库里销售库存。由于客户库存有点紧张,他问他是否可以将产品交货期从45天缩短到20天。
根据阿里国际站的数据,自2月份以来,海外订单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3月份。这一复苏趋势正在继续。3月新贸节第一天,阿里国际站对海外订单的需求同比增长30%。
随着需求的逐渐回升,港口的空箱也在下降。数据显示,3月初,宁波舟山港堆放空箱仍有约47万标准箱。3月13日,港口堆放空箱约41万标准箱,两周减少6万标准箱。
03
产业:“东南亚还是中国人。”
近年来,产业链转移问题也成为行业争议的焦点。苹果和三星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到都欧诺南亚和印度,VIVO、OPPO、小米和其他中国手机制造商也在东南亚和南亚投资建厂。再加上最近美国间接或直接的“脱钩断链”行为,“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中国的外贸订单被东南亚抢走了。”、“越南已成为中国产业链的替代品”等诸多声音逐渐上升。
在这方面,欧驰首席执行官刘明阳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东南亚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工人工资约1200元/月,国内平均支出3000元/月。然而,事实上,东南亚的许多工厂都是由国内企业经营的。“事实上,大多数在东南亚经营工厂的人仍然是中国人”,原材料和核心技术从中国出口,东南亚工厂负责组装。
另一方面,东南亚本土工厂的工艺水平往往不符合要求,产品质量往往比中国差。因此,刘明阳认为,低端制造业在产业链转移问题上受到很大影响,如电子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等,其他行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一些高附加值行业将受益。
新码电子科技是佛山一家主要生产商业和工业扫码器的公司。此前,多个项目因疫情暂停,但项目重新启动,订单大幅上涨。据了解,佛山新码主要出口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少数出口欧美。
新码电子科技总经理程珍向跨境指出,越南、泰国、巴西、智利、墨西哥在东南亚和南美一般都处于基础设施的上升期,因此对扫码设备的需求量很大。此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大调整和全球疫情后期,全球机械行业正在复苏,对扫码器的需求不断增加。
虽然产业链转移对企业的影响与其行业性质有关,但爱都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国强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外贸企业过于依赖个别客户,客户结构单一。在爱都内部,有一条比例红线,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不能超过这一比例(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招聘】跨境新跨境人物采访栏目《跨境名人堂》真诚邀请100名跨境名人共同探索出海新趋势。欢迎有趣有料的您,立即点击此处或扫码报名加入↓↓↓
扫码 点击此处